国内配资平台_比较正规的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代理商

你的位置:国内配资平台_比较正规的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代理商 > 股票配资代理商 > 股票白银配资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黄王慈明:“跨境理财通”机遇与挑战,中资基金出海如何破局?|跨境财富谈
股票白银配资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黄王慈明:“跨境理财通”机遇与挑战,中资基金出海如何破局?|跨境财富谈
发布日期:2025-04-10 21:22    点击次数:92

股票白银配资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黄王慈明:“跨境理财通”机遇与挑战,中资基金出海如何破局?|跨境财富谈

(原标题:香港投资基金公会黄王慈明:“跨境理财通”机遇与挑战股票白银配资,中资基金出海如何破局?|跨境财富谈)

【导读】香港投资基金公会黄王慈明:“跨境理财通”的机遇与挑战,中资基金出海如何破局?

【编者按】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发展日益融合,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跨境财富管理迎来黄金时代。中国基金报和深圳市财富管理协会共创 “跨境财富谈”栏目,走访境内外财富管理龙头机构,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跨境财富管理的机遇与挑战,洞悉金融机构全球资产配置最新策略。

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跨境理财通” 自2021年9月正式启动。作为一项创新的金融政策,“跨境理财通”允许大湾区内地及港澳投资者通过闭环式资金管道,便捷地投资对方地区金融机构销售的合资格理财产品。2024年12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跨境理财通2.0”,券商业务试点正式落地,这一举措为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注入了新的动力。

香港资管机构如何看待“跨境理财通”业务?又有何优化建议?中资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如何借助香港这个“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在当前出海“窗口期”,让业务出海行稳致远?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

期待“跨境理财通3.0”

增量扩面打通堵点

中国基金报:“跨境理财通”试点已运行近三年,香港的金融机构对“跨境理财通”相关业务是否积极?

黄王慈明:基金业对“跨境理财通”计划寄予很高的期望,非常重视,亦很热衷,并已经上架了不少“跨境理财通”产品。内地投资者对海外资产配置也有较强需求,不少内地投资者习惯通过“港股通”、QDII及“基金互认”等渠道投资,每个计划都有各自的优势。“跨境理财通”可与之形成优势互补,让服务提供者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渠道及运作模式,去服务大湾区的居民。

中国基金报:但数据显示,目前“跨境理财通”额度使用率并不高,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王慈明:一个很大的制约是无法做宣传推广,甚至在做最基本的投资者教育时也如履薄冰。尽管机制设计已相对完善,但公众对“跨境理财通”的认知度极低。由于监管限制,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无法主动向投资者宣传这一计划,导致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问题的核心在于牌照。由于没有正式的合法身份,从业人员无法在客地进行营销推介和提供投顾服务,但这些服务恰恰是投资者迈出海外投资第一步最需要的。

中国基金报:近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透露,已开始讨论“跨境理财通3.0”版本,你对3.0版本有何期望?

黄王慈明:余伟文总裁表示,优化措施可能包括配额、产品范围、销售流程、参与城市等,对此我们当然是非常欢迎的,亦期盼3.0能尽早落地。

但在现阶段,业界会先把2.0做好。建议内地和港澳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加强合作,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让投资者明白配置海外资产对于均衡组合的功能以及风险,为相关业务的拓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现行的框架下找到突破点,允许跨境销售,以及提供投资顾问服务。例如,能否通过发牌或注册制让香港持牌的基金公司代表在大湾区进行有限度的营销活动。

毕竟,决策层推出“跨境理财通”计划的政策初衷,应该是进一步加强湾区的融合。

中资资管直面挑战

迎接出海“窗口期”

中国基金报:香港在助力中资机构“走出去”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黄王慈明: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拥有大量国际化专业人才。香港与多个国家(如卢森堡、瑞士)签署了基金互认协议,为香港注册基金出海提供了基础。一些中资机构成立香港注册基金,逐步辐射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但“走出去”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不仅要克服不同国家的法规壁垒,更重要的是在当地建立分销渠道。不过,中国的金融科技水平全球领先,已有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出海赋能海外持牌金融机构,探索出了一条出海的新路径。

中国基金报:中资基金公司在香港市场面临哪些挑战?为何产品上架困难?

黄王慈明:其实无论是外资还是中资基金公司,产品上架难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香港零售基金市场是非常拥挤的,银行等分销机构对新基金公司及产品上架的审核日益严格。

不少分销机构在选择伙伴时的重点是“贵精不贵多”。他们更倾向于与那些能提供更全面的产品线或产品有独特卖点的基金公司合作。

基金公司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你的产品和服务优势在什么地方?这个基本问题不只是针对中资基金公司,而是针对所有公司——无论是外资或是中资。

中资基金进入香港市场已超过十年,不少中资基金选择通过ETF等被动产品另辟蹊径,突破了销售渠道的瓶颈,反而取得了不错进展。

中国基金报:香港在基金销售渠道数字化方面有何进展?

黄王慈明:香港交易所正推动基金通平台建设。平台希望能够创建一个基金分销网络,为市场提供更广泛的产品并提高市场效率,培育更深且广、更多元化的投资基金生态圈。现阶段是B2B。

业界希望,未来能利用此平台建立与内地互联互通机制(如建立基金通),形成高效的跨境销售网络。

中国基金报:近期全球投资者开始重估中国资产,同时调低美股展望,是否为中资基金吸引全球资金带来机遇?你对有意出海的机构有何建议?

黄王慈明:全球资本对中美市场的风险重估,确实为中资资管机构出海提供了“窗口期”。中资基金需抓住机会,提升透明度和策略稳定性。

有一种说法是中资主动管理基金常因“风格漂移”受到一些投资者质疑,而ETF凭借规则透明更受青睐。中外资管机构可以多交流,分享国际做法以及海外信托人和基金公司等如何建立对“风格漂移”的约束及监测机制,增强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信任。

中国经济及资本市场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全球地缘政治的风险日渐提升,更凸显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投资组合的关键作用。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势必有增无减,重点是如何不断优化渠道,让外资更容易参与进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

制作:仲哲 校对:纪元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股票白银配资